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营 >> 专题报道 » 正文
注入产业"绿色燃料" 让再生塑料成为中国制造新引擎
  浏览次数:12977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14:57:04
[导读] 我是1989年从北京化工大学毕的业,之后的几十载春秋,都奉献给了中石化。直到2023年,我才真正投身循环新材这家公司,担任执行总

曹建芳-循环新材(邯郸)有限公司

“我是1989年从北京化工大学毕的业,之后的几十载春秋,都奉献给了中石化。直到2023年,我才真正投身循环新材这家公司,担任执行总经理一职。说来也巧,彼时恰逢回收再生行业风头最劲的时候,我感觉像是站在了时代的浪尖上......”电话那头,曹建芳娓娓道来。

作为回收再生领域的领军者,循环新材的核心使命就是深耕再生ABS、HIPS和PP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如今,他们已成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实现了年产5000吨的初级目标。这不仅是产能数字的提升,更是在循环经济道路上扎下的一个重要根基。按照公司的发展规划,下一步是全力攀登年产1万吨的新高峰。

在竞争激烈的回收再生市场,循环新材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高价值赛道。这首先体现在对“源头”的极致严选:他们只锁定那些回收价值高、潜力大的优质塑料进行精耕细作。这种近乎苛刻的“选材哲学”,不仅最大化了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更从根本上铸就了产品过硬的品质基因,使其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其次,循环新材构建了一条极具韧性的‘绿色供应链’——其再生原料的核心来源并非依赖外部采购,而是深度绑定上游的家电工厂。这些稳定、大量的家电废塑料(如外壳、部件)构成了原料的“主粮仓”,实现了高度自给自足。这种独特的供应模式,锻造了显著的成本优势,从源头上保障了原料批次的一致性与可追溯性。

仅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实现废塑料的高质化再生,最艰巨的攻坚战往往就卡在“清洗”这道鬼门关上——尤其是那些冰箱里难缠的泡棉残留、顽固的胶渍,简直就是再生路上的“硬骨头”。面对这些行业公认的痛点,循环新材没有绕道走,而是选择正面强攻:通过智能分选设备的高精度识别与定制化清洗工艺的深度协同,对回收料进行精细化“再造”。不仅按材质分离,更创新性地根据白度等级、性能潜力进行精准区间分类。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最终提取的材料纯度硬是突破了98.5%大关——这几乎触摸到了原生料品质的门槛,让‘垃圾’真正蜕变为可匹配高端应用的“宝藏”。

当话题聚焦到再生塑料的品质核心,曹建芳的言谈中透着笃定:“如今,循环新材的再生塑料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已经无限逼近乃至超越原生料的标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他话锋微转,坦诚道,“当然,若论外观,再生料与新料之间可能还留有一抹‘时光的痕迹’,比如色调的微妙差异。但这丝毫不减其卓越性能带来的价值。”

关于未来产品的走势,曹建芳指出,将继续围绕“生塑料的高价值利用”准则,持续突破传统低端回收的局限,通过技术升级、产品设计、产业链整合与政策驱动,构建从“废塑料”到“高性能材料”的价值跃迁路径,真正实现“垃圾比原油更贵”的产业革命。

循环新材为下游客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绿色选择空间,更重要的是,每一吨再生的高质塑料,都在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引擎注入一股澎湃而坚实的新动能。在践行这条路上,循环新材已与海尔等国内家电头部企业构建了深度互信、双向赋能的战略合作。而今年,他们的脚步正加速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同步开拓合资品牌与国际巨头的市场版图,让中国创新的绿色解决方案,在全球产业链的脉搏中强劲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