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消费经济的澎湃浪潮中,塑料包装制品——从维系产品安全的瓶盖、到塑造品牌形象的容器,再到保障物流顺畅的桶罐,始终扮演着无声却至关重要的基石角色。它们不仅是商品的“外衣”,更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第一道桥梁,其发展脉搏直接呼应着消费市场、技术革新与全球政策的深刻变迁。
然而,今日的塑料包装行业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十字路口。一方面,全球化的消费升级对包装的智能化、功能性和用户体验提出了极致要求;另一方面,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行业规则。“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欧盟等市场推行严格的环保法规,消费者环保意识空前觉醒,这一切都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整个产业链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加速跃迁。
正文:
头部企业全面拥抱“可持续”发展
2025年的塑料包装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环保合规是生存底线,技术创新是发展引擎,把握细分市场需求是增长关键。
欣喜的是,国内包装行业的头部企业已不再将“可持续发展”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真正将其纳入核心战略并付诸实践。以“亚洲瓶王”珠海中富为例,该公司率先推动PET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构建“瓶到瓶”闭环回收体系,将消费后再生塑料(PCR)的使用比例提升至30%以上,持续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等知名品牌提供低碳包装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行业领军企业紫江企业也积极推进材料创新与绿色制造,成功开发出全PE结构的可回收软包装,有效替代传统复合材质,破解了零食包装回收难题。此外,公司通过建设智能光伏工厂,每年可实现减碳约1200吨。
在业务结构上,紫江也呈现出清晰的绿色转型轨迹:其环保产品线,包括可降解薄膜和轻量化PET瓶等,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已从2020年的不足10%增长至2024年的18%。凭借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坚定的执行,公司逐步形成了“传统包装+环保新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海天味业、华润怡宝、蓝月亮等众多知名品牌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信联智通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中。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在包装材料研发与生产工艺上持续创新,尤其在生物基新材料的应用及再生原料的高效利用方面取得关键突破,有效地降低碳足迹,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绿色、低碳、高品质的新选择。
这场绿色变革,正从头部企业率先发力,逐步渗透至包装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重塑着行业的标准与未来。正如安姆科所洞察的:“未来十年,能够为客户提供兼具创新性与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企业,必将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与智能化贯穿全价值链
在全球工业4.0浪潮的推动下,对于塑料包装而言,智能化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乎未来生存与竞争力的必答题。包装企业正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全方位重塑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
永新股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5年,公司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核心战略,通过引进先进生产管理系统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同步提升。今年5月,其流延工序团队更以单机台产量1300吨的突破性成绩创下行业新纪录,充分展现了“精益生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硬核实力。
海顺新材是药包龙头企业,公司从2017年开始,投资2亿多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并于2018年下半年完成智能车间改造。公司董事长林武辉介绍,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一个车间所需人力从182人降到92人,产值却从1.53亿元上升到2.12亿元,产能也从4000吨提升到6000吨,智能化成效显著。
无独有偶,近期中金玛泰的智能工厂提升改造项目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公司计划新增厂房及配套设施10000平方米,引进国际领先的涂布机、挤出复合机、分切机、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及新型环保处理设备,并建设智能立体仓库。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中金玛泰在药用铝箔、药用复合膜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不仅有效保障客户供应链安全,更为承接全球高端医药包装订单注入强劲动能。
类似的案例在行业中已不鲜见。数字化与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量的提升,更是商业模式质的飞跃。一批领先企业已逐步跳出传统生产制造的框架,转向提供“包装+数据+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对生产、物流、使用等全链路数据的持续积累与分析,深入洞察客户需求,优化产品体验,甚至参与客户供应链协同创新。这种以数据为驱动、以服务为核心的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客户黏性,更构建出可持续的高价值增长点,重新定义了包装企业的价值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