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莞樟木头的制造业热土上,广东基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烁新材料")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崭新篇章。
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深耕高性能色母粒、功能母粒及改性塑料领域,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成功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新成果已广泛应用大型中高端领域,如:高铁车厢、新一代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航空航天关键部件等,成为实现关键材料进口替代的"隐形冠军"。
基烁新材料不仅代表着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的华丽转身,更彰显了中国新材料企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决心与实力。本期《塑胶工业》杂志,有幸采访到了基烁新材料董事长王勇,通过两小时的交谈,他为我们揭开了基烁新材料如何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所在。
破界而立:全新工厂重塑行业标准新高度
时隔两年,《塑胶工业》记者重访基烁新材料公司,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办公大楼拔地而起,经过精心规划的功能分区让空间利用更显科学高效。步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通透明亮的产品展示区——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个会说话的见证者,娓娓道来这家企业十余年来的创新历程与辉煌成就。

生产车间内,一列列崭新的现代化设备如钢铁方阵般整齐排列,锃亮的金属表面折射出冷冽的工业美感。据王勇介绍,新工厂占地22.7亩,总投资4亿元,这个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智能车间,总体规划了61条全自动生产线,目前已投产31条从德国科倍隆引进的尖端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都搭载了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动态调控,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这些自动化程度高达95%的智能产线,不仅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通过"黑灯工厂"模式将人力成本显著降低,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了坚实的智能制造基础。
王勇始终强调:"智能化转型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必答题。"在这一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基烁新材料成功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为内核的产业升级新范式。通过部署MES制造执行系统,企业实现了从原材料智能分拣、AGV无人配送,到生产过程全参数可视化监控,再到成品自动检测包装的全链路数字化闭环,真正实现了制造业的"质效双升"。
此外,基烁新材料构建了一个涵盖超过一千种材料性能的数据库。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成功实现了石墨烯增强、生物降解等多项前沿技术的产业化突破。这种数据资产与外部资源的高效协同,使得基烁股份每年能够推出超过30款创新产品,持续引领行业标准的提升。

随着新厂区的正式投产,基烁公司实现了显著的产能增长。依托于服务和技术的双重进步,公司已经明确规划了在未来五年内达成百亿产值的战略目标。王勇表示:“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先实现15亿产值。”


深耕一米宽 掘进一公里深
作为基烁新材料的掌舵人,王勇身上凝聚着菏泽人特有的豪迈气概与黄河儿女的坚韧品格。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来的企业家,将"深耕一米宽 掘进一公里深"的创业箴言镌刻进企业基因,带领团队在特种高分子材料领域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创业初期,王勇就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深知,在高度竞争的新材料行业,唯有技术创新才能赢得话语权。为此,他带领研发团队深耕细分领域,相继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色母粒、功能母粒及改性塑料产品矩阵。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王勇自豪地介绍道:"截至目前,我们已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累计获得28项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特别是在高端材料领域,我们的PFTG注塑级材料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实现对伊斯曼、SK等国际巨头产品的进口替代。"

"在轨道交通这一高技术门槛领域,我们的突破更具标志性意义。"王勇进一步强调,"目前全球仅有两家企业能够生产高铁专用改性材料,基烁新材料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材料不仅应用于高铁,还广泛应用于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系统,连美国舒尔曼、德国荷贝克(HOPPECKE)、包括中国的华为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
站在76万吨总产能的新起点上,王勇擘画出一幅更具雄心的产业蓝图。这位深具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指出:"我们要以山东万楷和广东基烁两大生产基地为支点,构建一个贯穿全价值链的材料创新体系。"在他的规划中,这个体系将实现从单体合成、聚合工艺到改性研发、色彩工程的全流程贯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材料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