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中华:选择、勇气、专注缺一不可

“希望未来能在家乡办家企业。”叶中华在第一份求职简历上写下了这句话。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个看似懵懂的愿望,会成为一颗深埋心底的种子,在岁月的土壤中悄然生长。
转折发生在他的前东家工厂搬迁至江苏昆山。因为家人都在温州,叶中华选择留下。那时候,他已在市场一线奔走了三年,对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当时我们做的业务范围比较窄,高端过滤产品几乎全被日本和美国品牌垄断。”
这样的现实,深深触动了他。“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自己的高端产品?”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叶中华决定搏一把,2005年创立温州宇丰机械,立志走出一条过滤产品国产化的新路。
创业从来不是坦途。2007年,宇丰研制出首套50平方大型(对标日本富士滤机)的聚合物熔体过滤器。从测绘起步,到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团队始终对标国际一流产品。“虽然第一套产品因原材料涨价亏损了五十多万,并不算成功,但我们从没想过放弃。”叶中华笑称,这或许与自己是温州人有点关系,“骨子里总有点敢闯敢拼、不服输的劲儿。”

自那以后,宇丰公司还先后成功研制出对标美国PALL公司立式套缸型聚合物熔体过滤器技术,开发出一系列针对不同用户要求的的聚合物熔体过滤器产品、对标日本ASKA和德国SchuF的熔体物料阀技术开发出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物料阀门、对标Nordson换网器技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各种工况的换网器产品(如双柱反冲洗式换网器、多柱多工位带反冲洗式换网器、大面积烛芯式双柱八工位换网器)、对标Gneuss公司技术开发出转盘式全自动自清洗换网器等。
多年的销售经历,让他频繁接触各类企业,也让他更早洞察到市场的真实需求。“客户不选国产,根本原因是对品质的不信任。”而在塑料领域,客户尤其关注流体均匀性,担心设备中存在结构“死区”。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不断推动叶中华思考:如何做出真正值得信任的产品?
“光靠测绘已经不够了,我们必须具备自主设计能力。”2009年,宇丰引进了美国流量分析软件,以技术手段支撑产品研发。无论是立项研究,还是根据市场需求拓展开发,他们始终坚守一个原则:产品必须贴近市场、超越期待。
“其实,销售只是一个动作;最终能打动人的,永远是产品本身的实力。”回顾二十年创业路,叶中华说,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内心找到了更坚实的“坐标”。
从早年凭胆识闯荡的“无畏”,到如今对市场与客户常说“敬畏”,他愈发清楚什么值得坚持,又为何出发。
人生没有捷径,踏实走好每一步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初创公司的常态。
宇丰成立两年后,叶中华迎来了至暗时刻。“2007年,我们启动了第一套大型装置的国产化攻关。尽管前期进行了详尽的立项设计与精密测绘,但在设备首次投入运行六个月后,针对过滤器的切换测试还是发生了严重问题。”
“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在宁波现场,叶中华与浙江万凯、昆仑院的团队共同进行测试。设备切换运行仅一小时,就彻底卡死不动。现场空气仿佛瞬间凝固,羞愧与自责如潮水般将他淹没。“真想找条地缝钻进去。”那一刻,对于叶中华的打击不仅是一次技术演示的失败,更重创了他的信心。
从首次大型装置受挫,到最终取得成功,宇丰走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叶中华没有一天不在思考:问题出在哪?到底该怎么做?
直到2016年,宇丰提出了“厂内验证先行”的原则。所有新产品必须在自建测试平台上完成充分验证,绝不让客户的生产线成为试验场,之后的路也就越走越宽了。
2016年是一个转折点。随着技术逐步成熟,宇丰在研发反洗过滤器时搭建了完整的测试平台;到2021年研制大型换网器时,更购置了螺杆挤出机,在舟山基地开展带料试运行。“这标志着我们在大型聚合物过滤器领域,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叶中华深深吸了一口气,“每一步,都是对2007年那堂课的回答。”
那场失败,如同一枚烙印,不仅改变了这家企业的研发理念,也让整个团队懂得了:任何真正的技术进步,都无法跳过必要的积累与沉淀,长期的技术打磨和专注的产品开发至关重要。

如今回望,叶中华有了更深的领悟。“如果当时侥幸成功,我们或许能提早几年实现国产化,但在后续开发80平方、100平方等更大规格设备时,很可能因经验不足而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创业需要一种乐观的态度,要相信明天会更好,而不是总担心更糟。虽然难,但没关系,我去克服,一步一步去改变,要知道创业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叶中华说。

在焦虑中寻找笃定
在《塑胶工业》的专访中,叶中华坦言自己每一天都排得很满:工作、学习,保持进步,几乎不留空隙。而产生这种节奏的,除了自律,还有一种深植于内心的焦虑感。
“因为我们要推动很多事情不断向前,在思考如何推进时,难免会遇到瓶颈,会一时找不到方向,陷入短暂的迷茫。”他解释,自己并不担心市场没有需求。真正令他感到不安的,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行业趋势还是产品方向,如果长时间找不到新的突破口,一种无形的焦虑便会悄然蔓延。
但叶中华很清楚,焦虑本身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不断提醒自己要聚焦三件事:一看市场,分析产业未来,寻找发力空间;二看对手,从国内同行到国际巨头,明确自身位置;三看自己,审视内部研发能力,思考如何实现创新突破。
“围绕市场、对手、客户这三个核心,我们不断自问,有没有新增市场?有,该怎么做?没有,存量市场又该如何深耕?我们究竟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更深层的价值?”叶中华的答案很简单,他认为企业最终要回归到“专注”。
二十年来,宇丰始终专注于熔体过滤与特种阀门领域,没有天马行空地折腾,而是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与边界。例如莱赛尔天丝材料,团队针对传统过滤器面积小、反洗不充分的行业痛点,研发了大面积容器过滤器。然而,大面积又带来了阀门死角的新问题。于是,经过持续攻坚,他们在去年成功推出全自动旋转式多通道无滞留区过滤系统,在莱赛尔天丝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样的技术突破贯穿宇丰的发展历程。从自动切换过滤器,到自动反洗过滤系统、多工位全自动自清洗换网器及无滞留区的莱赛尔旋转式过滤系统,再到历时多年攻关的大型装置……从2007年开始尝试,2016年后技术逐步成熟,直至2021年已在大型聚合物过滤器领域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宇丰取得的成果,都源于对产品本身的长期专注与持续迭代。
如今,凭借扎实的产品布局,宇丰已经构建起覆盖广泛、层次清晰的过滤产品体系,推动产能升级与品牌向上,成为中国品牌向高端突破的行业代表。
“市场营销的策略谁都会讲,也会去做。”叶中华坦言,“我们也会积极参加展会、行业交流,去做必要的宣传。但说到底,在市场上真正能让企业站稳脚跟的,永远是你能拿得出手的产品。”
他认为,话说得再多,宣传做得再响,如果产品无法真正解决客户问题,一切都是空谈。

宇丰的全球化进阶
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经营往往面临两种选择:是降本收缩,还是主动出击。宇丰选择了后者。
2024年,宇丰在德国完成注册,并启动了对一家本土阀门企业的收购计划,迈出了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我们先后接触了两家德国公司,一家拥有百年历史,另一家已初步达成收购意向。”在叶中华看来,全球化不仅是市场的拓展,更是技术能力的一次系统性重塑。那么,宇丰为何将全球化首站选在德国?
叶中华表示:“技术与故事,缺一不可。”德国企业不仅擅长传递技术价值,更具备深厚的工业底蕴。他希望将德国作为技术前哨,实现先进技术的快速引进与本土转化,反哺国内生产基地在特种阀门领域的研发与制造升级,进一步推动产品体系的升级。

战略的推进需要坚实的制造能力作为支撑。在扬州,一座新的智能化工厂正在建设中。据叶中华介绍,自9月起加工设备陆续进场,江苏贝沃流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贝沃”)采购了德国五轴加工中心、韩国、台湾地区及国内海天等多类高端装备,新工厂的加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这是一笔沉重的投资。“目前现金投入已经超过9000万元,压力确实很大,但企业要发展必须这么做。我们预计2026年元月投产,首年产值目标是一个亿。”当被问到这个目标是否过于保守,叶中华表示,不用着急,更不用慌,慢慢来,这时候的慢反而更稳。
“我们希望先扎实根基,再稳步奔跑。该基地完全达产后产能可达5亿元,我们先用三年时间逐步将规模提升至3亿元,在稳健中追求可持续的增长。”对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叶中华是有信心和底气的。
早在2018年,公司就为江苏恒力完成了无死角转换阀的国产化替代,并于2019年成功应用。此后江苏恒力连续追加的订单,已超越了简单的进口替代,宇丰已然进入了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升级”的新阶段,实现了在细分领域从追赶到引领的关键跨越。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新建项目收缩已成趋势,宇丰也在积极转向,将“深耕存量市场”作为新的战略支点。位于瓯江口、占地9000平方米的新厂区,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承载。据叶中华介绍,该厂区将重点布局耗材市场、清洗服务与产品试验:一楼厂房将用于清洗和产品试验,二至五层进行过滤耗材的生产与加工。“拓展新业务既是与核心业务的协同发展,又有延伸递进,将更好的发挥宇丰的资源能力。”
清晰的区域分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阀门业务将依托德国宇丰的技术赋能,江苏贝沃加速深化阀门与预制管制造的本地化布局;过滤器业务方面,以温州宇丰为核心,聚焦大型设备的国产化替换,并依托瓯江口厂区开展清洗与耗材业务。由此,宇丰逐步构建起一个定位清晰、协同发展的集团化运营模式。
为支撑这一全球布局,宇丰也加速推进全球协同的系统化建设。企业将原有ERP系统升级为集团版,实现了江苏、温州与德国三地技术标准与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从国内深耕到全球布局,宇丰正以笃定的节奏,走出一条扎实而清晰的进阶之路。

《塑胶工业》:创业二十年来,您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叶中华:要说这二十年我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心态了。
二十年前,我像个刚拿驾照的新手司机,无畏无惧,觉得条条大路都可任我驰骋。而如今,我的内心充满了对道路、对交规、对同行人的敬畏之心。速度不再是唯一追求,安全、责任与使命,变得更重要了。
企业生存需要利润,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就会发现,赚钱只是过程而非终极意义。我经常问自己:我们究竟能为产业链创造什么独特价值?能为我们所处的行业做出怎样的贡献?想清楚这些,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把这些事做好了,企业也就立住了。
王卫星
编 辑
16539182888
ip1689edit@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