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技术常识 » 正文
高阻隔性材料及阻隔性检测技术
  浏览次数:8263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9日 14:53:04
[导读] 广州标际包装设备有限公司一、包材阻隔性能简介定义:包装材料的阻隔性指的是材料阻止小分子透过的性能(其中的小分子包括水分子

广州标际包装设备有限公司

 

 

一、包材阻隔性能简介

定义:包装材料的阻隔性指的是材料阻止小分子透过的性能(其中的小分子包括水分子、O2、N2、CO2以及有机气体等气体分子),既包括阻隔外界气体进入包装内部,也包括阻止包装内部的水分、香气等渗透出去。

计算方式:包装材料的阻隔性可以用气体透过量(率)或气体透过系数来衡量。在GB/T 1038-2000中,气体透过量指的是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差下,在稳定透过时,单位时间内透过试样单位面积的气体的体积。气体透过系数则是指在恒定温度和单位压力差下,在稳定透过时,单位时间内透过试样单位厚度、单位面积的气体的体积。

 

 

 

 

不同阻隔性的材料

 

 

 

 

阻隔性

氧气透过率

常见材料

低隔性

>0.1cc/day

PE、PP、PS(聚苯乙烯)、PLA(聚乳酸)

中隔性

~0.05cc/day

PVC、PET、Nylon、MET、BOPP、

高隔性

<0.01cc/day

LCP’s(液晶聚合物)、EVOH、PVDC、MXD6(特殊尼龙)、Foil(箔)、Siox coatings(氧化硅蒸镀薄膜)

 

 

二、塑料包材阻隔性能

 

塑料:四大包装材料之一。

由聚合物和填料所组成

优点:质轻、透明、价格低、易加工、不易碎等

在包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需求量急剧增加

 

    

  

塑料结构多样,且影响因素较多——不同塑料的阻隔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极性:不同化学组成的聚合物具有不同的极性,因而对不同小分子的溶解性差异显著。

 结晶度:聚合物大多为晶态与非晶态共存的结构,晶态结构中分子排列紧密有序因此几乎不具有透过性,所以整个材料的气体透过性则取决于晶态结构的比例,即结晶度;结晶度又受聚合物分子结构、分子量和加工工艺等的影响。

 温度:聚合物大分子的分子运动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导致自由体积增加,阻隔性随之降低甚至丧失

 湿度:具有亲水性基团的聚合物的阻隔性受湿度的影响也很大

高阻隔性塑料材料应用举例

食品包装的阻隔性能

食品包装的阻隔性能对保证食品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再好的食品,再环保的包装,如果阻隔性能不好,氧气的大量渗入,会使富含脂肪和维生素类食品变色、哈变或酸败,或使细菌和霉菌大量繁殖,直接影响食品的品质。

 

• 满足产品保质保鲜的需要,保证预期的货架寿命, 减少防腐剂的使用。

 

• 在选择塑料包装时,应根据所包装食品的特点以及贮运环境,选择具有适宜阻隔性的材料。

 

 

三、阻隔性能影响因素

材料的阻隔性与渗透溶解-扩散机理

  

渗透的溶解-扩散机理:气体在其高浓度的一侧吸附于薄膜表面,在高分子薄膜体内扩散, 最后于其低浓度的薄膜一侧脱附而挥发。

 

 

溶解-扩散机理

 

质量的传递速率与薄膜中渗透物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并与渗透物在薄膜两侧的压力差成正比。

C: 浓度  P:压力

 

 

 

影响阻隔性的因素

环境

• 温度     • 湿度

材料本身

• 线性或非线性材料      • 结晶度,分子间吸引力,添加剂,样品厚度

 

影响阻隔性的因素 ——温度

经验法则

•温度每升高1℃, 渗透率增加5 to 7%

 

•温度每升高

10 ℃, 渗透率加倍

 

 

 

影响阻隔性的因素——湿度

–相对湿度或水汽影响含氢键的极性高分子   (Nylon,材料EVOH)

–水汽不影响无氢键的极性高分子(PET)

 

 

影响阻隔性的因素——浓度

(对于线性材料,渗透率与渗透物浓度成正比)

•浓度与分压成正比

•材料两侧的渗透物分压梯度如下:

 

 

影响阻隔性的因素——浓度

渗透物浓度越大,其本身的渗透推动力就越大。

浓度20.9%的氧气  VS   浓度100%的氧气

氧气透过率

0.0012 cc/day

0.0052 cc/day

实验时间

4天

4天

 

 

 

影响阻隔性的因素——厚度

通常情况下,对于单层结构的薄膜:厚度上升(x), 渗透下降(1/x)

多层结构的渗透率可把每层的渗透率用并联电阻公式叠加而成

材料越厚,越多层,气体通过它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渗透率就越低。

 

 

 

四、阻隔性能改善方法

 

多层复合:

得到的复合膜的阻隔性与复合的层数、每层材料本身的阻隔性以及复合层的厚度有关。

目前常用的复合膜有三层、五层和七层这几种。

高阻隔的复合膜中间层通常采用具有优良阻隔性的材料,如铝箔、EVOH、PVDC、PVA、PA等。

采用的复合工艺有干式复合、多层共挤出和多层共挤流延等。

 

表面改性或镀层:

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对材料的表面进行基团修饰,从而改变其极性。

也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无机金属或氧化物等蒸镀在PET等塑料薄膜表面,形成几十到上百纳米的阻隔层(采用该方法可将普通薄膜的阻氧和阻湿性能提高几十至上百倍,甚至可得到透明、高强度的复合薄膜,因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添加填料:

在聚合物中添加无机填料不仅可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且可有效改善材料的阻隔性。

研究最为广泛且目前已经商业化的是纳米黏土与聚合物的复合材料。(纳米黏土是一种层状结构且无透过性的硅酸盐)。

但在用作食品包装时,纳米材料的迁移和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

 

五、前沿检测技术

 

阻水性测试方法

方法

标准

杯式法/重量法(增重法;减重法)

GB/T 1038-2000 <中国>

ASTM E-96 <美国>

ISO 2528 <国际>

TAPPI T-464 <美国>

红外法

GB/T 26253-2010 <中国>

ISO  15106-2:2003(E) <国际>

ASTM E-1249 <美国>

TAPPI T-557 <美国>

JIS K7129 <日本>

电解法

GB/T 21529-2008 <中国>

GB/T 00092003-2015 <中国>

ASTM E 398-2013 <美国>

ISO 15106-3 <国际>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杯式法:在一定温度下,使试样两侧形成一特定的湿度差,水蒸气透过试样进入干燥的一侧,通过测定透湿杯的重量随时间变化的量,从而计算出试样的水蒸气透过量。 

        杯式法工作原理图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杯式法:把试样固定在测试腔中间将测试腔分上下两个腔,相对稳定湿度的气体在薄膜的上腔流动,下腔放置吸收湿气的干燥装置,水分子透过试样扩散到下腔,被干燥剂吸收,通过称重传感器测量干燥装置的重量,从而计算出水汽透过量。

杯式法工作原理图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红外法:采用红外传感器测试原理。将预先处理好的的试样固定在测试腔中间,把测试腔分为上下两个腔,相对稳定湿度的氮气在薄膜的上腔流动,干燥氮气在下腔流动;由于湿度梯度的存在,水蒸气会从高湿腔穿过薄膜扩散到低湿腔;透过试样的水蒸气被流动的干燥氮气携带至红外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得出试样的水蒸气透过率等参数。

红外法工作原理图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电解法:采用电解传感器原理。将预先处理好的试样固定在测试腔中间将测试腔分上下两个腔,相对稳定湿度的气体在薄膜的上腔流动,干燥气体在薄膜的下腔流动,水分子透过试样扩散到另一侧的干燥气体中,被流动的气体携带至电解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测量到的水汽浓度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水汽透过量。 

 

电解法工作原理图

 

 

阻氧性测试方法

方法

标准

压差法

GB/T 1038-2000 <中国>

ASTM  1434-82 <美国>

ISO 15105-1:2003(E) <国际>

DIN 53536  <德国>

JIS K-7129-A <日本>

库仑电量法

GB/T 19789-2005 <中国>

YBB00082003 <中国>

ISO  15106-2:2003(E) <国际>

ASTM D3985 <美国>

DIN 53380-3  <德国>

JIS K-7126-B <日本>

 

 

氧气透过率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压差法:将预先处理好的试样放置在上下测试腔之间,在试样的两侧形成一个恒定的压差,气体在压差的作用下,由高压腔通过薄膜向低压腔渗透, 监测低压腔的压力变化可计算出所测试样的阻隔参数。

压差法工作原理图

 

 

 

氧气透过率测试仪的测试原理

电量法:库仑电量法原理,等压法测试,测试腔分上下两部分,薄膜固定在中间,高纯氧气在薄膜的上腔流动,高纯氮气在薄膜的下腔流动,氧分子透过薄膜扩散到另一侧的氮气中,被流动的氮气携带至传感器,通过对传感器测量到的氧气浓度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氧气透过量。

 

电量法工作原理图

 

 

 

五、对应检测仪器

 

  W301水汽透过率测定仪

适用于食品、药品、电子、日化等行业的包装材料,如:高阻隔薄膜、共挤膜、铝箔、镀铝膜、输液袋、片材、涂覆膜、太阳能背板、玻璃纸、陶瓷薄片和瓶、袋、罐等容器的水汽透过量阻隔性测试。


 

测湿范围

 

0.01~10000 g/(m2•24h)

分 辨 率

 

0.001 g/(m2•24h)

控温范围

 

15℃~45℃

控温精度

 

±0.1℃

控湿范围

 

0~10%RH(干燥法)

 

◆精度高、数据准确可靠

    测量精度达到0.001 g / (m2·24h),行业领先

◆操作简便、曲线动态实时显示

◆可脱机独立运行

◆技术先进性

◆测试范围广

 

  W533水汽透过率测定仪

三腔独立增重法原理测试,三个独立报告,每腔都有独立的温度、湿度及称重控制系统,可单腔或两腔或三腔运行,每腔可独立停机换样,测试效率高。

 

 

 

测湿范围

 

0.01~10000 g/(m2•24h)

分 辨 率

 

0.001 g/(m2•24h)

称重范围

 

0.1mg~300g

控湿精度

 

±2%RH

称重传感器数量

 

3个

 

◆完全按照国标GB/T1038-2000设计

◆操作简便、曲线动态实时显示

◆可脱机独立运行

◆防止平行样测试时发生的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测试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