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宁波海天智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智联”)作为海天集团第五大工业板块,也是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落子。自2021年成立以来,承担着推动集团塑机客户智能化升级的重要使命。
“如今,依托集团深厚的产业积淀,海天智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构建了‘智能产品+智慧工程+数智平台’三位一体的业务架构,具备智慧工厂建设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为行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转型解决方案。”海天智联技术总监阎伟介绍。

宁波海天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阎伟
在智能产品领域,海天智联以注塑机为核心,配套提供模温机、干燥机等辅助成型设备,以及机械手自动取件系统和磁性模板快速换模装置,形成完整的智能装备体系。此外,公司不仅能为不同注塑产品定制单元级和产线级自动化方案,还自主研发产线控制器提升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同时,提供了从集中供料、供水到智能仓储的全套解决方案,并配套MES、WMS等信息化系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海天智联针对新建工厂项目推出的一站式服务。从前期咨询、方案设计到施工实施的全流程服务能力,使公司在智慧工厂建设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端到端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执行效率,更确保了智能化改造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阎伟表示,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海天智联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我们正在加快智能化决策功能的研发和推广步伐,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未来,海天智联将继续发挥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优势,推动更多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塑胶工业》:在您看来,一个真正的智慧工厂应该是什么样的?
阎伟:我认为,应该具备三大核心能力:生产的自动化、管理的信息化和决策的智能化。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数据流打通从生产到管理的全流程,实现设备、系统和人员的有机协同。只有构建这样以数据为中枢的智能生态系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工厂。

《塑胶工业》:海天智联已为很多大型企业提供了服务,这对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能为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提升?
阎伟:智能制造的本质在于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也是智能制造恒定的主题。
以我们在汽车配件行业的自动化火焰控制项目为例,传统人工操作往往会导致5%~10%的产品返工率,而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工艺参数的精准调节后,返工现象基本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智造在提升品质方面的显著成效。
而在节能降本方面,我们开发的机械手智能节拍调节技术颇具代表性。该技术通过与注塑机实时交换工艺数据,动态优化机械手运行速度,在保持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18%的能耗降低,为客户带来可观的运营成本节约。

更值得关注的是饮用水托盘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案例。该项目不仅突破性地实现两种型号托盘的共线生产,更将注塑成型后的取件、输送、插管、冷却、码垛等工序全面自动化,最终达成生产效率翻倍、人工成本减半的显著效益。
事实上,类似的成功实践在我们的合作项目中还有很多,这也充分证明,深耕注塑行业智能化改造能够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塑胶工业》:目前的智能解决方案的成本往往令人望而却步,是这样的现状吗?
阎伟:在当前的制造业投资环境下,我们也理解企业对投资回报的审慎考量,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为了降低制造企业的数字化门槛,我们在新一代注塑机和机械手、辅机产品中,标准配置了TCP/IP数据接口,这种设计让设备互联不再需要额外投入,为客户前瞻性地植入了数字化转型的物理基础。
更关键的是,我们构建了以注塑机为核心的数据枢纽架构,所有周边辅助设备的数据都能汇聚到注塑机平台,进而上传至云端或各级控制系统。这种架构不仅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与集中管理,还能支持工艺参数的反向下发。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本身的数字化水平,能够为各类制造企业打造一个可持续演进的智能升级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速、低成本地实现数字化转型。

《塑胶工业》:在今年DeepSeek带来的AI热潮中,是否融入AI技术实现了传统制造模式的突破?
阎伟:海天智联将AI技术视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集团规划,目前重点布局四大智能化领域:智能工艺、智能服务、智能产品和智能生产。
以智能工艺为例,我们将致力于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无论是追求最高效率、最低能耗还是最优质量,能够快速生成定制化的工艺参数方案。而在智能生产领域,我们正在研发基于AI的智能排产优化系统,通过算法自动生成最优生产计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历时三年研发的“X-注塑云”智能工艺系统,今年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此外,我认为数字孪生与AI的深度融合将更具发展潜力。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在虚拟世界构建物理工厂的数字化镜像,使我们能够进行仿真分析和决策优化,实现近乎零成本的试错过程。这种技术与AI的结合,对塑胶工厂等工业场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塑胶工业》:目前研发处于哪个阶段?进展是否顺利?
阎伟:可能还在起步阶段,前路尚远。不过,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意味着我们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巨大的价值潜力,未来的收获,值得等待。
目前,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软件国产化是我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外在AI等领域仍具领先优势,但令人振奋的是,政府和企业正在协同发力。

以我负责的2023年宁波市重大专项“基于狭义元宇宙架构的数字孪生PaaS平台研发”为例,该项目正是政企合作的典范,旨在通过开发国产化数字孪生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这种PaaS平台模式特别适合缺乏专业技术团队的中小企业,能显著降低他们的使用成本和实施难度。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持续加大在数字孪生与AI融合技术上的投入,重点突破软件国产化的瓶颈,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更易用、更经济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攻关,更是推动中国智能制造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塑胶工业》:今年的市场表现如何?基于当前市场环境,接下来有哪些规划?
阎伟:海天智联在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下保持了稳健发展态势,今年1-5月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这与我们依托集团产业链协同优势密不可分。
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我们在技术布局上将重点强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目前公司技术团队占比超过35%,其中30岁以下年轻技术人员达60%。年轻化结构既带来创新活力,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传承机制来弥补一些不足之处,就要求我们夯实内功的基础工作。

其次是着力打造设备、平台、算法三位一体的技术闭环。具体而言,设备端不仅强化基础功能,更注重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平台层打造统一数据底座,既支持自有工业软件,也通过开放API接口实现生态协同;算法层则专注于数据的价值挖掘,并将优化成果反馈至设备端,形成持续迭代的技术增强循环。
最后是坚持“技术三板斧”的差异化竞争策略,这是公司避免低价竞争泥潭的关键。通过在产品端打造独特的技术优势,我们能够在质量、成本之外建立第三维度的市场竞争壁垒。

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在这三个方向的投入力度,确保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保持领先优势。
《塑胶工业》:您如何看待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阎伟:我对业务前景持乐观态度。尽管当前经济形势给设备制造业带来较大压力,但我们的智能制造业务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我们不仅瞄准增量市场,更在存量市场改造升级中发现了巨大发展空间,这与传统设备制造业形成明显差异;另一方面,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自去年起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国内存量+国际增量”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海天智联的智能制造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我们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迎来更大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