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71006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 10:26:48

四十年,我的注塑人生——专访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康建

“很开心,也很感谢大家关注这件事。”

8月15日,博创董事长朱康建与公司高管进行了线上直播。这也是博创首次直播探厂。

在开播的前一天,朱康建接受了《塑胶工业》的专访,他表示,博创早在十年前就已布局互联网运营,而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和品牌推广,更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在B2B行业相对保守的传播环境中,这种创新尝试让客户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

在“全民直播时代”,企业家打造个人IP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朱康建告诉我们,建立“老朱聊注塑”账号的初衷绝非简单的商业宣传,而是希望让更多人关注注塑行业,促进行业内的深度交流。未来,他还计划邀请业内好友共同参与,通过个人影响力为行业发展助力。

就连朱康建自己都说,“我想通过直播告诉大家注塑与生活、与工业发展的重要联系,也希望通过镜头展示科技型产品和前沿技术。”他又进一步表示,“带货并非主要目的,但也是目标之一,更重要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一起成长、相互学习。”

回首过往四十年,早期,出于对智能制造和专精特新的理解,朱康建专注细分领域,最终博创二板智能注塑机也成为了单项冠军;接着,他又在“大机二板化、小机电动化”的倡导中构建了稳固的城墙,博创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前行的每一步,也伴随着煎熬和迷茫,未来能否真正成长为朱康建愿景中“一家伟大的企业、一个让人尊敬的品牌”,需要的也许只是相信与时间。

起点,四十年注塑人生

1985年,大学毕业的朱康建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当同龄人争相进入科研院所,一纸分配通知将他带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注塑机厂——浙江塑料机械总厂。这个看似偶然的安排,却让他亲身经历了中国制造业“望尘莫及”的岁月。

在那个年代,德国注塑机已实现全电脑控制,年轻的朱康建每天在车间里面对的却是继电器控制的笨重设备和频繁爆裂的油管。刺鼻的液压油气味与设备故障的警报声,是他的工作日常。但强烈的技术落差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在心底埋下了推动国产塑机创新的火种。

工业自动化专业科班出身的朱康建,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种代差意味着什么。每当看到进口设备精准流畅的运行状态,再对比国产设备粗糙的操作界面和频繁的故障,那种刺痛感便转化为他夜以继日钻研的动力。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毅然将电气控制确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在总厂的岁月里,朱康建与老一辈工程师们共同经历了中国制造的艰难爬坡期。最令他难忘的是,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博士从德国考察归来,向他们推广锥形比例阀,“那简直像是科幻片里的道具!”在国内普遍缺乏精密加工能力的年代,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们背着产品辗转来到上海船舶研究所。

无数个濒临放弃的深夜,实验室的灯光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面容。当其他人都已放弃时,是“产业报国”的信念在支撑着他继续前行。那些被机油浸透的工作服、反复修改的设计图纸、以及最终攻克难关时的欢呼声,都深深烙印在朱康建的记忆里。

又一次转折出现在香港震雄基金的进修机会。在“注塑机大王”蒋震博士门下,朱康建不仅接触到国际前沿技术,更深刻理解了“注塑改变生活”的行业哲学。那些曾在车间里萌生的退意,逐渐转化为对行业的热爱。“当看到塑料制品融入千家万户时,我读懂了这份事业的意义。”这句话后来成为他常挂在嘴边的感悟。

两年后,从香港进修归来,朱康建的心中燃起了一个清晰的愿景——打造中国最好的注塑机,让中国制造闪耀世界舞台。创业的种子在心中萌芽,但要怎么做?

次年,博创第一台注塑机BT80V-I交付客户使用
次年,博创第一台注塑机BT80V-I交付客户使用

“当时,国内注塑行业仍处于追赶阶段,大多数企业追求规模扩张。”朱康建敏锐地意识到,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专而精。于是,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成形:要做注塑机“专卖店”。

2002年12月26日,广州工业大道南边路38号,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朱康建和创业团队带着坚定的信念,开始践行这一独特理念。在他看来,所谓“专卖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零售模式,而是让博创成为特定领域客户的首选,在细分需求上建立不可替代的专业形象。

2002年12月26日,在广州市海珠区成立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26日,在广州市海珠区成立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

就这样,在“专而精”的道路上,博创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先后推出了多款专用机,持续热销。从托盘专用注塑机到薄壁高速电动注塑机,博创用极致的产品性能、合理的价格体系、高效的交付能力和贴心的售后服务,在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树立起行业标杆。曾经依赖进口设备的客户,如今纷纷将信任票投给这家中国品牌。无论是大型二板机还是小型电动注塑机,博创都在持续刷新着行业标准。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他们正逐步成长为全球客户的首选。
“其实,博创‘专卖店’模式与国家大力倡导的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不谋而合。我们也更加坚定地认为,博创不一定要追求规模最大,但一定要在细分领域做到最强。”朱康建说。

BU6800超大型二板式注塑机发布,并列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BU6800超大型二板式注塑机发布,并列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这才是博创的长期战略:不做大而全,只做专而精,用极致的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


征途,坚守与创新


朱康建不否认自己曾经历煎熬和迷茫,但他认为,这是打造一家伟大公司的必经之路。


 
“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时,谁都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刻。”2015年,3D打印的风吹到制造业,朱康建专程赶赴武汉参加工程院论坛。面对可能颠覆注塑工艺的新技术,他坦言曾有过忧虑。但是经过观察,他很快做出判断:3D打印机在批量生产、成本控制和品质稳定性上,想要替代注塑机是不可能的。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任何新技术只要与客户的普遍需求严重背离,别说替代注塑了,我甚至认为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朱康建亲历了中国制造业数次技术革命的惊涛骇浪,让他总结出一个最朴素的商业哲学——装备制造业的本质,在于持续帮助客户以更少投入创造更大价值。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指引着博创在每一次技术变革中找准方向。

这位从车间走出来的企业家常说,“没有人能替代我们,只有我们替代别人”。即使对塑料的质疑声一直存在,但是正如“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趋势不断地重塑制造业版图,并且从汽车零部件的轻量化到精密光学镜片的量产,注塑技术的应用边界反而在不断突破应用边界。“所以,这个时代最可怕的不是技术落后,而是思维固化。”

在他眼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荣的生态演进。他将博创的研发战略划分为双轨体系:既要有面向三年后的前沿技术储备,又必须专注解决当下痛点的实用创新。为此,博创每年投入巨额资金,总计四五千万元的研发经费,包括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技术研发,构建了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些,确保了公司业绩每年两位数的增长。

在朱康建的引领下,博创开创性地推动着行业技术范式变革,大机二板化与小机电动化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那段曾经困扰他的迷茫与忧虑,最终都沉淀为战略决策的智慧基石。但是很快,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朱康建可能是行业内最早接触AI技术的。

早在2019年,博创就凭借“塑料注射成形过程形性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那时还不叫AI,我们与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合作,率先提出利用智能技术来简化注塑调机流程,提升设备的科技含量以及生产精度。”朱康建坦言,当行业还在讨论智能化转型时,博创已经在探索如何让AI更深度地融入注塑生产的每个环节,已悄然构建起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实验方法的智能调机系统。那些被视为前沿探索的智能模块,如今看来正是AI注塑技术的原始雏形。

技术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是持续积累产生的质变。成立至今,博创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与国内各大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国家数控一代机械产品等项目,多个产品被列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多年荣获国家智能制造重大荣誉和专项。去年,二板智能注塑机荣获广东省单项冠军,技术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博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电气自动化到AI注塑,在朱康建的蓝图中,技术的进化永无止境,而博创将继续以开拓者的姿态,推动中国智造迈向新的高度。


前方,以中国智慧布局全球 

2024雅展
 
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全球化就深深烙印在博创的发展基因中。朱康建很清楚,全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不提倡简单照搬的国际化模式,而是主张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与路径。

在博创的国际化征程中,技术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制造全球化交织成一张立体网络,推动着这家中国注塑企业稳步走向世界舞台。

“技术的全球化是博创立足行业前沿的关键。”2013年,朱康建亲赴奥地利考察,引进了欧洲顶尖的注塑控制系统。博创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结合中国市场需求进行深度开发,最终打造出更适合本土市场的升级版本。通过“引进-消化-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国产注塑机的控制精度,更为日后走向国际奠定了技术基础。  

博创-黄色
博创大型三色对射注塑机BM3300-MT-ML
博创大型三色对射注塑机BM3300-MT-ML

市场全球化是博创迈出最早、也最坚定的一步。十年前,当大多数国内企业还在“出海”观望时,博创已在英国伯明翰设立全资子公司,雇佣当地员工,建立仓储体系。如今在英国市场,博创已成为中国注塑机品牌的杰出代表。“先市场后制造”的国际化策略,既有效控制了风险,又能深入了解不同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博创的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制造全球化的选择上,博创依然保持着谨慎态度。“尽管海外建厂是许多企业的选择,但博创坚持立足广州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所以,我们不着急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朱康建表示。

海外业务的快速增长,正成为企业壮大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博创超4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海外,以欧洲、北美地区市场为主,合作代理覆盖全球60+国家/地区。

“如果不抓好国内市场,企业活不下去;如果不开拓国外市场,企业得不到持续的发展。”朱康建曾经这样表达了全球化的重要性。“企业出海既是风口,充满机遇,也是考验。我们不会简单地将已有机型直接销售,因为这种做法并不适宜。”

据他介绍,博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本土化运营体系,从前期深入调研当地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到针对性地调整设备配置、性能参数甚至外观设计,再到构建本地化的服务体系,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入乡随俗”的经营理念。

NPE展会1
NPE展会1

如今,随着国产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制造,全球共享”的信念,“虽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恰恰指出了我们的发展空间。我们既有信心也有责任,让世界看到中国塑料机械工业的卓越品质。”

对于国际市场,朱康建一直抱有很高的期望。

博创智能工厂与康建创新中心3-(2)
博创智能工厂与康建创新中心

结语

这一路充满挑战,但热爱让他坚持至今。

从国企技术骨干到白手起家创办企业,朱康建怀揣着“做中国最好注塑机”的初心。他谦虚地表示,博创可能还不是最成功的企业,但看着数万台注塑机服务客户,培养出一批批行业人才,他深感欣慰。特别是看到现在的中国注塑行业已今非昔比,上市公司数量倍增,社会认可度提升,他感受到了坚守的价值与意义。

站在退休的年龄回望,朱康建依然认为他还在路上。身体和精力或许会带来限制,却阻挡不了他继续拓展认知和能力边界的决心。

“这四十年教会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感恩所有同行者,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让中国注塑行业从跟跑者成长为引领者。未来,这份事业还需要更多年轻人接续奋斗,让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朱康建说。

微信图片_20240919092435

阅读量:71006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